厦门:教育质量监控是引领教育实践的“设计师”

厦门的基础教育质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省第一,其教育成果令人瞩目。

关注厦门教育骄人的成绩,自然就要关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这个低调不起眼的机构,在十几载扎实奔跑的厦门教育中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他们勇担责任、充满激情、携手名校,与全市学校和教师,顺应形势深入改革,扎实努力完成教育积淀并且厚积薄发。

作为承担着教育质量提升这一使命的教研部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给自身的定位是:教育规划和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教育改革和创新理论的“思想库”;教育策略和教育实践的“设计师”;培育教育高端人才的“孵化器”。

这种定位和角色给厦门基础教育带来了什么?对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有什么启发?本报记者与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科院)院长林伟庆进行了交流。

学校教学和教师是基本服务对象

林伟庆:教科院是政府教育工作的智囊机构,我们的工作思路可以归结为“四贴近”:贴近政府、贴近一线、贴近中心工作、贴近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们承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其中教研部门完成了“各学段各学科教育指导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校本作业实施指导意见”等研制工作,提供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小学科学教师现状调查》《2018年高中两项改革前期调研》等调研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为解决教学问题,我们也通过研究形成规范性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关于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意见》和《加强科技教育的意见》等,由市教育局发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学校是教研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自然,教科院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为根本宗旨。我们创新教学视导方式,提出了综合视导、技术视导、网络视导、学科视导、专题视导、蹲点视导和需求视导等多种视导方式,为学校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服务。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厦门市形成长期性或阶段性中心工作,教研部门要形成合力助力这些工作推进。例如“师德教育”“岗位练兵”和“进社区进家庭”“三项主题”活动是厦门市教育的长期性中心工作。在岗位练兵方面,我们形成了十项岗位练兵方案,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逐步增加岗位练兵内容:2015年岗位练兵增加“微课制作”和“课题设计”项目,2016年增加“微课程制作”项目,2017年增加“考试数据解读”项目。同时形成了一年新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年教学技能大赛和一年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岗位练兵检查激励机制。

教研工作永远走在时间前面。作为教研机构需要面对的是至少三年后的教育变化,提前研究和布局。如2006年我们就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对教育的影响开始研究,2014年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36本教师学科教育培训材料,为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目前,我们正在开展2018高中两项改革的前期研究。

教研要担当教学理论和实践桥梁

林伟庆:“研训导评”四位一体是我们的教研工作方式。

一是研究。每一项新的变革都需要进行转化式研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区域教育教学策略,教研部门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桥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面对每一项改革都必须经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实施研讨,形成教研培训课程和教材。

二是培训。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形成的教材和培训师资,我们会重点对教师进行理论转化的教学策略培训,首先将研究的教育策略转化为教师认知,提高实效性。再通过教研活动,将教育认识转化为教育行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科教研活动的课程化,我们形成了系列化的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和微讲座进行教育行动的转化。

三是教学指导。我们每学年对1/3的学校进行教学视导,通过听评课、访谈问卷和微反馈方式进行教学行为的规范和校正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理论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新时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评价。运用课堂教学评价、师生大数据分析评价等方式,将教育行动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而达到区域教育改进之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科课程育人质监是教研员职责

林伟庆: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教学研究制度的特殊教师,原来主要任务是培训和指导教师教学。随着教师职前学习和训练的标准化,教研员使命发生了变化。教研员要承担六大职责:

一是课程育人。我院将“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作为教研员工作的首要任务,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已初步建立起学科育人的框架,提出学科育人的教学策略,形成了课程育人教研的工作模式。

二是课程研究。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实施中如何体现学科教育目标,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本地化实施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我们建立的各学段教学指导意见就是课程研究的成果和抓手。目前,以“多元目标多元策略”为主题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实施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初步完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多元策略教学体系的构建研制,已开展基地校实验。

 三是学科建设。区域教研员是区域学科的负责人,区域学科建设是其根本任务。学科教研员需要对区域学科教学的现状、目前的问题、学科团队的形成、学科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科教师的培育、学科发展的规划等进行全面布局。目前,厦门市的高中阶段教研模式主要以市教研员为主负责、区教研员协助,初中阶段则由市区教研员联合负责,小幼阶段由市教研员指导和评价、区教研员为主负责。可以说,总体的学科建设已经形成分工合作、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是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和服务是教研员的基础任务。教研员要积极下校,开展问题调研、教学指导、经验总结等工作,这是研究的源泉和活水,只有通过下校才能发现学科建设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办法。目前我们要求教研员每学年听课达100节以上,下校每学期不少于4周。

五是资源建设。教学资源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载体,是教师教学重要的资源。优秀教学资源的征集、整理和应用是教研员为学校教师提升优质服务的共享任务。每年我们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含(含教学案、校本作业、课件和微课)达到45G以上。并建立了网络共享机制。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厦门数字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

六是质量监控。教研员是区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做好区域教育质量监控,关键在研制质量标准、开发监测工具、开展质量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并实施,从而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建立了幼儿保教质量监测、小学全面教育质量监测、初中和高中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教学质量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数据引领实证和经验教研结合

林伟庆:未来教育的需求使得教研工作方式变革面临着挑战,教研也在转型。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这一根本任务要求教研员从仅关心学科教学转向关心学科教育。目前,我们已将“课程育人、学科育人”作为长期工作,每年有培训指导、有案例征集、有优秀课例展示。

从面对教师向面对师生转变。原来,教研员的工作主要是以教师为工作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微课推送、云课堂微课程、学习诊断和生本提升平台,针对学生的具体工作我们正在做落地工作。

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转变。目前,我们采集了高考中考、学期质量检测、教育质量监测等教育质量数据,加上课堂观察数据、问卷调查数据、教师网络活动等多元化信息,已经初步形成了厦门教学研究大数据。

信息形成的大数据库,将会促进厦门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决策摆脱单纯依靠个人经验,逐步形成以证据为线索,调研归因为主要手段,朝向实证教研和经验教研相结合。

从线下教研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目前,以中国教研平台、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正在为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站式的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师训和智慧管理等教育教学服务。另有微博、微信、QQ等也为教研员提供了很好的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实时和非实时地开展教研活动。

教育的发展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深化改革的需求,如何继续开展更加深化的教研改革,开展“课堂革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研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热门推荐 Top Recommended

最新资讯 Latest News

扫码
下载APP

扫码
关注公众号

问题咨询 返回顶部